一瓶優格飲的分類學: 理解發酵乳的差異
優酪乳、優格飲、優格、小杯優格、希臘式優格、甚至養樂多、可爾必思……這些產品究竟有什麼不同?

你是否也曾困惑,優酪乳、優格飲、優格、小杯優格、希臘式優格、甚至養樂多、可爾必思……這些看似相似的產品,究竟有什麼不同?它們在法規上如何分類?在製程上又有什麼差異?
從原料、製程、菌種、法規與日常飲用建議五個面向,我們帶你釐清發酵乳製品的脈絡——幫你在琳瑯滿目的乳品架前,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。
優格飲與優酪乳,看起來像,實際上不一樣
以馬修嚴選的優格飲為例,使用的是鮮奶加活性菌發酵製成的優格本體,再加上實體果漿,無添加膠類、不經高壓均質處理,保留菌種活性與原始乳香。喝的時候,你會感受到介於液態與固態之間的濃稠感—這是乳蛋白與菌種自然發酵後的結果。
市售多數優酪乳的做法則以奶粉為主原料,搭配水、糖、香料、果膠等配方,經過乳酸菌發酵、均質、安定劑混合後製成。為了維持穩定性與流動性,需經過高壓打散與分散的技術處理,形成口感滑順、質地穩定的飲品。
兩者的差異不僅在於風味與口感,更反映在製程複雜度與原料成本的差距上。
根據近年報導,台灣的鮮乳成本在全球名列前茅—相對而言,奶粉型產品更易大量生產、成本壓低,也更利於跨通路鋪貨。
分類有根據:法規上的「優格型產品」
台灣現行食品法規,將優格相關產品明確分為以下幾類:
1. 凝態優格(Set Yogurt) | 又稱固態優格。發酵後不攪拌,呈現穩定的固態結構,需以湯匙食用。 馬修嚴選的「K+」、「G+」、「原味優格」即屬此類。 |
2. 攪拌型優格(Stirred Yogurt) | 將凝態優格攪拌後添加果料、風味劑,成為口味多元的小杯優格。 市售的水果優格多屬此型。 |
3. 飲用型優格(Drinking Yogurt) | 指可直接飲用的優格,包含我們的優格飲,也包含市售各式優酪乳。 雖同為「喝的優格」,但原料與製程差異明顯。 |
4. 冷凍優格(Frozen Yogurt) | 以優格為基底,加入糖、水果、安定劑,經打氣與冷凍製成,質地近似冰淇淋。 Overrun程序讓其更為綿密輕盈。 |
另有一類產品,如常溫保存的進口優格,屬於殺菌型優格,雖經過發酵,但為延長保存期限,後續再經高溫殺菌處理,菌種已不具活性。
這類產品仍可稱為優格,但無益生菌功效,重在風味與乳品營養。
那些經常被誤認的「乳酸菌飲料」
除了優格與優酪乳,還有幾類產品常與之混淆,但實際上屬於不同分類:
養樂多(Yakult) | 屬於「Yogurt Drink」類別,菌種不同、乳含量低、糖量高。 發酵時間長達36–48小時,再加糖調和酸度,具有特定風味與益生功能,但不能取代優格。 |
可爾必思(Calpis) | 牛奶含量低於1%,主要為糖、香料與水構成的發酵風味飲料,不屬於優格類別。 |
乳酸飲料/乳酸菌飲料 | 並非發酵製品,而是透過化學酸化方式(加入乳酸等)模擬酸味,不具菌種活性,屬於飲料分類。 |
這些產品多半風味討喜、價位親切,適合作為輕鬆飲用的小點心,但若是為了補充優質乳蛋白或益生菌,仍建議以「真正的優格」為首選。
關於「希臘優格」與「希臘式優格」的真相
在近年的乳製品市場中,「希臘優格」成為風味與營養的代表。
但你是否知道,「希臘優格」與「希臘式優格」之間,其實存在顯著的製程差異?
希臘優格(Greek Yogurt) | 為原生製程,經過離心或過濾去除大量乳清,使蛋白質與乳脂濃縮,質地厚實綿密,蛋白質含量高、口感近似乳酪。 |
希臘式優格(Greek-Style Yogurt) | 模仿希臘優格的口感,常以添加膠體或安定劑取代過濾,降低成本、提升產能。風味相近,但結構與成分不同。 |
在選購時,建議查看產品標示:若標示為「濃縮乳製品」或「添加安定劑」,則可能為「希臘式」產品;若以「離心濃縮」為主,則屬真正的「希臘優格」。
日常飲用建議:根據族群,選擇對的優格形式
不同族群、不同時間點,優格能發揮的作用也不同:
小孩 | 建議從優格飲開始,風味溫和、無需咀嚼,搭配早餐或作為點心皆宜。 |
女性與上班族 | 飯後攝取250克優格,可促進身體健康、延長飽足感;也可作為午餐,加入水果與穀物,營養均衡。 |
長輩 | 建議食用原味凝態優格,質地細緻、營養豐富、幫助排便,對牙口與腸胃較弱者皆友善。 |
運動後與宵夜時段也是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好選擇,例如睡前一小碗優格,搭配水分補充,亦可促進清晨排便。
從原料到製程,每一口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
當我們從原料開始,走過發酵的工藝、法規的邏輯、文化的風味習慣,最後回到你我手中的那一瓶乳白色飲品,不難發現,這不是單一產品的比較,而是一個關於食物如何被定義、分類與使用的深層提問。
當你站在冷藏櫃前,再次拿起優格飲時,也許能更清楚地知道:你喝下的,不只是口感,而是一整套來自農業、科學、文化與生活的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