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失眠看見心的聲音:身心科醫師張邦彥談睡眠與心理健康
這篇文章中,我們邀請到身心科醫師張邦彥,和我們一起聊聊睡眠與心理健康的深刻關聯。

你是否也曾在夜裡輾轉反側,即使身體疲憊,卻難以入眠?
你是否曾做過一連串奇怪的夢,醒來時感覺更加疲憊?
睡不好,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,更可能是一種心理訊號的提醒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邀請到身心科醫師張邦彥,和我們一起聊聊睡眠與心理健康的深刻關聯。
睡眠,不只是充電那麼簡單
張醫師提到,睡眠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理解:一是「充電」的生理功能,二是「夢境」所揭示的心理活動。
從生理角度來看,睡眠就像手機的充電行為,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必要過程。我們的身體透過深層睡眠進行修復、代謝、調節荷爾蒙,這些活動都對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然而,睡眠的第二個面向—夢境,則更加微妙。夢,是潛意識的舞台,是壓抑情緒與經驗的出口。
張醫師形容它是「自我整合的機會」,是我們心裡某些部分的真實展現。夢裡出現的人、場景、情節,往往不只是隨機,而是我們心理狀態的某種投射與隱喻。
睡不好,是壓力的反應
現代人失眠的原因千變萬化,但張醫師指出,九成以上的睡眠困擾與壓力高度相關。而壓力不一定來自負面事件—即便是結婚、生子、升遷、搬家等「正向變化」,都可能因生活型態劇烈改變而造成心理負擔。
在臨床上,許多人因為長期失眠、精神不濟、白天工作無力感而就診。他們往往已經嘗試過各種方法,例如冥想、睡前儀式、補充品,卻仍感覺無效。這時,醫療介入便成為重啟身心健康的第一步。
有時候,短期藥物是協助重建規律睡眠的必要輔助,而後續仍需搭配心理調整與生活節奏的整合。
如何辨識「好睡眠」?
張醫師分享,判斷睡眠好壞,關鍵不在「睡多久」,而是「醒來後的狀態」是否感到清醒、有精神、心情平穩。除此之外,穩定的作息時間與足夠比例的深層睡眠(約佔25%–30%)同樣重要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「夢太多」不一定不好,但若夢境頻繁、強烈,甚至影響清晨的清醒感,就可能代表我們的深層睡眠被壓縮、腦部過於活躍,這時也應該回頭看看生活中是否積壓了未處理的情緒與壓力。
找回睡眠品質,從尊重身心節奏開始
除了醫療與心理調整外,日常的睡眠習慣也是關鍵。張醫師建議:
- 避免睡前劇烈運動與高溫熱水澡,讓體溫自然下降,幫助入睡
- 減少刺激性飲食,如辛香料、咖啡、酒精,特別是下午以後
- 建立穩定的作息時間,讓身體形成固定的生理時鐘
- 正視夢境,將之視為潛意識的提醒,而非排斥
張醫師也提醒,睡眠不只是「該做的事」,更是與自己內在對話的時刻。
當我們越不想面對夢中的訊息,潛意識就越會用夢境反覆敲門。與其抗拒,不如帶著一點敬畏,聽聽自己心裡真正想說的話。
從今晚開始,好好睡一覺
睡得好,才能活得好。不只是精神好、皮膚亮、變瘦變美,更是身體與心靈整合的基礎。如果你也常在夜裡翻來覆去,或感覺生活總像卡著什麼不順,也許該從好好睡一覺開始,重新找回內在的平衡。
這是一場對自己溫柔的照顧,一場不容忽視的身心對話。

歡迎收聽《Hi!馬修》Podcast,與康迎身心科院長-張邦彥醫師的對談
一起透過美好的、健康的轉念及食物讓自己過得更快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