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承擔裡找到勇氣-馬修談創業的真相
為什麼要創業?這是馬修經常被問起的問題,實際卻包含著無數層面需要思考,於是我們和創業前輩馬修請教..
馬修經常被問起一個問題:「我想創業,該怎麼開始?」
這問題聽來直接,實際上卻包含著無數層面。於是我們向馬修請教,整理他對創業的看法,分享給正在考慮或猶豫的你。
馬修的答案裡沒有速成公式,他只淡淡地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最難回答的反問:「為什麼是你?」
創業不是出口,而是承擔
許多人會把創業想像成一個出口──脫離固定上下班、擺脫體制、換得自由。但馬修提醒,創業與其說是一條逃生路,更像是一個承擔。
收入的不確定、資金的壓力、團隊的磨合,都會比上班時更真實、更直接地壓在肩上。很多人以為創業可以「比現在更輕鬆」,事實卻常常相反。
因此,創業的起點應該是面對,而不是逃避。當你問自己「為什麼是我」時,真正要思考的不是環境逼迫你離開,而是你是否具備某種獨特的能力或洞察,能在這個領域創造出別人做不到的價值。可能是一項專業技術、一段特殊經驗,或者是一種獨到的眼光。唯有這些「過人之處」,才可能讓你在激烈的競爭中多一點勝算。
創業不是為了躲避壓力,而是選擇承擔更大的壓力;不是追求安逸,而是願意把夢想背在身上,與風險一同前行。
看清風向,才有可能飛得遠
即使回答了「為什麼是我」,創業仍不能忽視另一個關鍵:「為什麼是這個產業?」
創業不是單打獨鬥,而是與市場、趨勢同時對話。如果一個產業正在成長,需求與機會會推著你往前;但如果市場本身在萎縮,再多努力也可能徒勞。
選擇產業,像是在決定播種的季節。春天播下的種子能順勢發芽,冬天撒下的種子即使再用心照料,也可能因環境不利而難以成長。判斷大環境是否有利,是創業者必須做的第一道功課。
這不只是看市場規模是否放大,還包括消費習慣是否正在改變、產業格局是否留有空間、競爭是否仍有縫隙。創業者要具備的不僅是熱情和勇氣,還有看清趨勢、順勢而為的智慧。
馬修強調,順勢而為不是偷懶,而是務實。當風向正確,你的努力會事半功倍;當逆風而行,再大的力氣都可能消耗在原地踏步。能不能飛得遠,關鍵在於你是否站在一條正在往上走的路上。
錢與人,永遠的兩大考驗
在所有創業問題裡,最常被反覆討論的,是「錢」與「人」。
資金是創業的第一道門檻。錢從哪裡來?可以是自有積蓄、銀行貸款,或是投資人支持。但馬修提醒,重點不是要不要借錢,而是「能不能把錢用在對的地方,並且有能力按時還掉」。他更傾向把借貸視為一種合作:銀行得到利息,企業得到資源,彼此便是雙贏。
另一個棘手的考驗是合夥。要不要找共同創辦人?馬修的選擇是「先一個人開始」。他見過太多因理念不同而分裂的例子,認為創業初期最好由自己扛下責任,等到公司逐漸成長,再透過股份或合作方式引進人才,會是更穩妥的做法。
當公司規模擴大,挑戰就會轉向團隊。能力強卻不合拍的人要不要留下?文化如何延續?組織該如何成形?這些都是創業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矛盾。錢與人,從頭到尾都不會消失,只會以不同的樣貌在不同階段出現。
創業不是一場短跑,而是持續在資金與團隊之間取得平衡的馬拉松。
夢想才是支撐下去的理由
最後,馬修談到最核心的問題:為什麼要創業?
如果創業只是因為不滿意現在的工作,或是只想賺快錢,那麼挫折很快就會擊垮你。真正能支撐下去的,是心裡那個迫切想完成的夢。
當一個人真的帶著夢想去做事,他的眼睛會發亮,那種光芒不只客戶感受得到,投資人也會被吸引。錢,往往是夢想兌現後的副產品,而不是創業的唯一理由。
創業到底該不該鼓勵?馬修的回答是:「看人。」
對於渴望安穩的人,穩定上班就是最好的選擇;但對於心裡有夢、願意承擔風險的人,創業則是一條必經之路。
創業不是通往自由的捷徑,而是一面凸透鏡。它會把你的熱情、你的堅持,甚至你的恐懼,全部放大十倍。當你準備好了,這條路才會真正屬於你。






